孩提時,我們熟讀《弟子規》,「弟子規,圣人訓。首孝悌,次謹信。泛愛眾,而親仁。」這幾句我們爛熟于心,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,忠孝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,父母年老后,贍養他們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,但是人固有一死,父母的身后事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回想的。
我國民間流傳著很多喪葬的習俗,其中有一條是關于父母去世后的一些講究,也就是「七不葬父,八不葬母」。這句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,但是人們并不了解這句話背后的含義,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讀一番。
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,人們獲取的資訊越來越多,途徑也越來越廣泛,很多人都表示想要回到小時候,不僅是因為那時的我們擁有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,更重要的是那時我們能夠整天圍在父母身邊,享受父母的百般疼愛和庇護,無憂無慮的感受世間萬物的美好。
同時也有很多人開始追思自己已故的雙親,每每看到這里都令人不由得感傷。雖然父母不在了,但是能做的也只有讓他們平靜安詳的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途。
那麼都說父母親去世時要尊崇「七不葬父,八不葬母」的風俗習慣,其中的「七」和「八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
根據古書典籍中的記載以及《易經》中的一些內容得知,在我國的數字中,從一到十都有著特殊的含義。這十個數字中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是單數,在我國人的概念中,單數并不好,因為好事是成雙的,但是如果真的趕到了單數,人們也會用一個詞語來使寓意變得更好,比如「三陽開泰」「五福臨門」「七星高照」「長長久久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